海外国宝回流记:欲擒故纵找回国之重器
2012/6/18 0:06:51
“海外流失文物回流,应该是从1989年开始的。”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彭卿云说。当年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回战国铜敦。
这件当时估价120万美元的文物原来存放在湖北秭归屈原纪念馆,1988年6月被盗,5个月后就出现在美国苏富比拍卖行的目录上。中方准备了完备的证明资料向美方追讨,最终成功。
神秘的白瓷盘
70岁的马自树还清晰地记得这些细节:1993年4月26日午夜,他终于进入了灯火璀璨的香港市区。拨通苏富比拍卖行联系人的电话,对方听见他的声音显然有些惊讶,旋即告诉他,第二天9点前务必携带资料抵达拍卖行。
马自树此行是为一件明代白瓷盘。
1993年4月初,故宫博物院的老鉴定家耿宝昌偶然在苏富比的拍卖目录里看到了这件文物,只觉得眼熟却想不起来曾经在哪见过。思前想后,他终于记起曾在开封文物商店的柜台里与这个瓷盘有一面之缘,立刻上报到国家文物局。马自树闻讯立即向开封文物局进行查询,结果是海南博物馆的一个干部持介绍信将其买走了。
向海南文物局询问,这个干部不久前刚刚外逃。气愤之余,马自树得到一个可以亡羊补牢的消息:包括瓷盘尺寸、图片在内的资料还保存在文物商店内。国家文物局随即向苏富比发出函件,要求根据国际惯例和相关法规停止拍卖。苏富比回函称须在拍卖前提供详细资料。
拍卖日期是1993年4月27日。
16年前,从内地到香港还是件麻烦事,马自树托了英国使馆文化参赞的关系才快速办理了签证,不料因航班少,买机票又成了问题,公私关系齐上,终于买到4月26日去香港的机票。
与拍卖行的协商异常顺利。瓷盘的所有人还愿意将这件估价七八十万港元的瓷盘无偿返还中国。一个月后,国家文物局的一位处长用正式公函从香港换回了这件出身并不算高贵的文物。
“当初通过战争等不道德手段掠夺到海外的流失文物几乎都不是当初的战争获得者,而是通过正常交易购买的,在追讨时如何区分并不容易。相对而言,通过法律途径追讨那些具有完备文物档案和足够证据的流失物品,可能性较大。”马自树说。
泥土带回的文物
彭卿云等人一直想建立中国珍贵海外流失文物目录。然而外国博物馆经常不允许中国人看到这些文物,甚至不允许查询文物的基本资料。
事实上,从1949年至今,文物机构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发现和追踪主要依靠耿宝昌这样的老专家查询拍卖行、展览目录完成,偶然性极大。而且文物的所有人、收藏过程都很难知晓。
从2001年起,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针对国内现存文物进行登记,才实现了文物信息化。根据现有国际公约,完备的资料是追讨流失文物的根本依据。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阳县的唐末五代王处直墓被盗,其中包括两件镶嵌在甬道两壁上的高浮雕守门武士像。6年后,其中一块在美国的拍卖中现身。
虽然中方按照美国警方的要求提供了失窃现场勘查报告、照片、警方立案报告等资料,并成功促使美国警方扣押了文物,但浮雕的所有人称它是祖传文物,持有时间超过10年。
中方拿出包括浮雕与被盗遗址吻合等考古证据仍未能说服美方。最后还是在美方要求下提取了古墓周围土样等证据,与浮雕身上的泥土进行分析化验,才终于拿回了浮雕。
“泥土并非特别有力的证据。”马自树说,但鸦片战争至1949年间的战争掠夺文物连泥土证据都没有。
2002年是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一个重要节点:额度达500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正式启动。不过,这笔看似数额巨大的款项,在国际拍卖市场只能“干一点儿事情”,征集文物的过程因此充满周折。
“买不是办法,正常买也买不过别人”
第一年,国家文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长沙市美术家协会 电脑版